麗泊推文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麗泊推文 > 快穿大明:我在國子監當博士 > 第11章

第11章

“怎會在大明時代,反而全是平庸之輩?所以這種情況絕不可能發生!”

他斬釘截鐵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假如按照老四朱棣的觀點,像李文達這樣的優秀讀書人今日就不會出現在客棧之中。

朱標細細琢磨了許久,纔再次開口:“儘管老四的推測不大可能,但他確實啟發了我一個新的思路。”

“來應天府參加考試的學子們,縱使個彆才疏學淺,但總體水平不應被低估。”

他強調,“問題可能出在我們篩選進士的過程中。

雖然過萬學子通過了鄉試,但他們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

“設想一下,如果最具天賦、最富才華的那一部分學子未能脫穎而出,而選拔上來的卻是平庸之輩,那麼確實難以稱之為盛世。”

朱標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從這個角度看,確實難以定義為盛世。

短短時間內,他已在腦海中構想了多種可能,這隻是其中較為緩和的一種。

朱樉聽到這個說法,眼中掠過一抹震驚:“這意味著……”

朱標打斷了他:“先彆著急下結論。”

他提醒道,“此次恩科的主考官是劉三吾,他德高望重、才學卓越,更是國子監監正,冇有動機去做那樣的事情。

或許先生的視角比我們更寬廣深遠。”

朱標將目光移向遠方的客棧,心頭湧上一絲不安。

沈飛曾讓他們靜待三日,三天後便是放榜之時。

萬一恩科選拔過程中出現差錯,那將會是何等震撼的大事?屆時,可能會有多少人因此喪命?

另一邊,西安門之外,朱元璋在毛驤陪同下再度出宮。

政事纏身,他在宮中批閱奏章已久,迫切需要外出走走放鬆心情。

自從上次探訪沈飛,見識了宮外世界,朱元璋越發覺得宮內生活乏味,唯有出門行走方能舒心。

一如以往,朱元璋身著便服,毫無皇帝的架子,倒像是個富足的商人。

這次出行,他甚至未騎馬,出了宮門便步行。

喧囂的市井之聲環繞耳邊,無需他人轉述,他就能真切感受到每個百姓和學子話語中的情感波動。

一對學子的交談吸引了他的注意:“吳兄,你覺得這次考試怎麼樣?”

“有些信心,題目都在四書五經範圍內,理解主旨並不困難。”

“吳兄看來定能高中,而我可能還需努力,不過我堅信下次必能成功!”

“賢弟無需過分謙遜,不過我有一心得,想與你分享。”

“是什麼呢?吳兄快說!”

另一學子催促道。

吳兄迴應:“皇上這次開設恩科,出題方嚮明顯傾向於考察我們對製度建設、教育理念以及地方治理的理解。”

“這又能說明什麼呢?吳兄你快告訴我,我真的猜不出來!”

“這就意味著皇上渴求的不僅僅是學問,更是品質與學識兼備的才子,隻要你心性端正、學問紮實,成功登科的可能性極高。”

“這麼說……”

“所以我預祝你此番科舉必能成功,痛飲慶賀吧!”

“哈哈,正是如此!正值盛世,我們應當痛飲一番,今日不醉不歸!”

兩位穿著簡樸的學子,身上流淌著北方士子特有的堅韌氣質,他們的對話讓朱元璋頜首微笑,對自己的決策更加肯定。

藉助這次大規模的恩科考試,定能鞏固民心,大明王朝綿延百世的可能性無疑大大增加。

國子監內,所有考官集中在一間密室內,門外有重兵把守,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劉三吾和白信韜亦在此處,麵對麵而坐。

“劉大人,您的稽覈進度如何了?”

白信韜一麵審閱試卷,一麵低聲詢問。

“一切都在有序進行。”

劉三吾麵無表情,冷冷迴應。

聽聞此言,白信韜的動作微微停滯,眼中掠過一絲得意之色:“沈飛啊沈飛,你不過是個國子監博士,還想挑戰我的地位?如今你已被革職並逐出學宮,我要讓你在應天府無立足之地。

在藍大人回來之前,我一定要將你徹底趕出應天府,讓你永無翻身之日!”

大明皇宮,禦書房內,朱元璋在宦官們的服侍下褪去常服,正專心致誌地淨手潔麵。

他滿臉笑意,洗著手的同時頻頻點頭,顯然在回味著剛纔在宮外的所見所聞。

貼身太監小黃門驚奇地發現,皇上已經很久冇有這般愉快了。

“皇上您今天出宮肯定碰上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吧。”

他笑著遞上毛巾為老朱擦手。

朱元璋接過毛巾,擦手完畢又還給他。

“確實遇到了好事,而且是天大的好事!”

他欣喜地說,“這次恩科吸引了上萬考生參加會試,他們都是我大明江山的未來棟梁啊!”

重新穿好繡龍袍服,坐在椅上,朱元璋笑得合不攏嘴。

出宮一趟,他才深刻體驗到“百姓是江山基石”

的道理,每次與沈飛博士的交談,都能讓他領悟到更多治國真諦。

然而,想到沈飛這樣一位極具才華的大臣,卻被徐達等人強行趕出國子監,劉三吾也同意了這一決定,這讓朱元璋的心頭如同紮了一根刺。

差點,就差點失去了一個寶貴的賢臣。

臉色瞬時陰沉下來,朱元璋眼角微微跳動。

小黃門見皇上臉色突變,趕緊轉移話題,重提剛纔的話題。

“皇上,今日應天城想必是熱鬨非凡,學子們考完試後必會舉行慶典。”

聽聞此言,朱元璋頜首,陰鬱之色短暫消失。

“的確,南北學子均已完成了考試,現正歡慶著呢。”

朱元璋補充道,“不過,南北學子的性格特點有所不同,南方考生活潑奔放,北方考生則更為穩重,還真不知道最終榜單上南北各占多少名額。”

小黃門見朱元璋展顏,便乘機討好:“不論南北學子在榜上各占多少,皇上您都已將天下英才儘數攬入囊中,小的恭祝皇上成就了大明的輝煌開局!”

說著,他恭敬地行了個禮。

朱元璋聽罷大笑:“你這傢夥,倒是挺會說話。”

但他緊接著認真起來:“冇錯,有了這次恩科盛世,我大明江山必將長期穩定。

隻要冇有人敢起兵造反,後院平安,我就能一心一意對付北方的元朝殘餘。

這就是我的陽謀,我要讓全天下的文人都圍著老朱家轉,我們隻需把控仕途晉升的通道即可。”

他眼中閃過一絲期待,“這次恩科展現出了盛世氣象,接下來就看三天後揭榜揭曉了,隻要按照我佈置的去做,大明江山定會世代相傳。”

客棧之內,店主正忙碌地接待顧客。

這段時間,由於大量學子下榻此處,使得客棧生意異常紅火。

而在這片喧囂之中,沈飛獨坐在包廂內,麵前是一壺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茶水。

他對外麵學子的議論聽得一清二楚,一切都在按照他的預期發展。

不久之後,這些學子或將爆發激烈的憤怒,那時,朱元璋將麵臨前所未有的震怒,一場大案在所難免。

沈飛正等著親眼見證這場大火能否讓自己親手點燃,讓國子監從上至下經曆一次徹底的洗牌。

同一時間,沈飛獨自坐在客棧視窗,透過窗戶關注著樓下往來穿梭的學子們。

不同於那些正在歡慶的人,此刻還在街頭徘徊的學子大都認定自己必將落榜。

在這群人中間,也有明顯的差異:有的萎靡不振、渾渾噩噩,彷彿喪失了靈魂,他們是認清自己侷限、感到無力迴天的學子;而還有一些人,儘管心中沮喪,卻依然保持著清醒,他們正在反思自己的不足,準備迎接下一次挑戰。

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學識儲備,在鄉試中脫穎而出實屬難得,而會試的挑戰性遠超過他們的預想。

麵對這樣的現實,他們整理行囊,計劃返鄉,或是選擇接受命運安排,抑或預備再度嘗試。

這群人的遭遇,從根本上講,恰是科舉製度內在邏輯的體現。

畢竟,科舉是一場全國性的嚴苛選拔,旨在發掘並拔擢那些兼具智慧與毅力的傑出士人,容不得半點瑕疵,因為稀缺性纔是價值的核心,這一點無論普通百姓還是君王都深諳於心。

因此,統治者竭力集權,其意圖在於:隻需適時釋放一絲權力,即可贏得民眾的感激涕零。

至於那些末世王朝的帝王,有時候並非全因自身昏庸無能,更多是因為前代祖先揮霍過度,導致到他們這一代時,朝廷權力已然削弱,實際掌控權已被各類勢力集團牢固掌握。

若曆史軌跡未變,大明王朝也將步此後塵。

如果土木堡之戰是個顯著的曆史拐點,那麼開國之初的黨派鬥爭實際上早已埋下了伏筆。

浙東、淮西兩黨間的激烈爭鬥已成日常,高層獨斷專行,對外來官員及下屬缺乏基本尊重,沈飛僅是其中眾多受此影響的一員。

然而,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既能書寫出推翻元朝的策略,同樣具備顛覆這些黨派的能力。

與此同時,還有另一部分學生持有迥異的態度。

相比那些學識基礎薄弱、態度輕浮的同學,他們的眼中更多燃燒著怒火。

這批滿腔憤慨的學生往往身材魁梧,麵龐剛毅,從他們的行為舉止中可以輕易辨識出他們是北方子弟。

今年參加恩科考試的北方學子數量極為有限,萬餘人中僅有數百人。

在這支隊伍中,一個傳言猶如野火般迅速蔓延開來。

儘管他們內心深處並不願意相信這次恩科會出現舞弊現象,但這則謠言就如同一顆悄然植入的種子,深深植根在每一位北方學子的心底,難以擺脫。

每當他們目睹一群南方書生歡慶雀躍,信心滿滿地自詡將入一甲三名時,心中的疑惑便愈發強烈:尚未揭榜,何來的自信?同樣是十年寒窗苦讀,為何你能成功,我卻不能?

猜忌是人性的一部分,無法避免。

此刻雖未爆發,北方的考生們隻是將這份疑慮藏在心底,壓抑著心頭的怒火,靜待揭榜之日。

他們仍對大明秉持公平公正選拔人才抱有信心,但一旦三日後金榜揭曉,這份怒火將無法抑製。

這股怒火如同等待爆發的火山,一旦噴發,後果將是毀滅性的,可能牽連無數生命。

沈飛嘴角掠過一抹微笑,心中暗道:“你們將我逐出國子監,原以為我將就此冇落,卻不知此舉正是讓我跳出束縛。

如今麵臨生死危機的,將是你們!待到那裁決之劍落下之際,看你們誰能倖免於難!”

“我已鋪墊好了一切,隻待引燃的瞬間!”

他心中默默佈局,猶如堆積如山的乾柴,隻需一把火星,便會熊熊燃燒起來。

這場大火將會帶來一場浩劫,屆時,無人能夠逃脫。

金榜巍然掛起,吸引著無數求學者奔赴京城,他們渴望在那熠熠生輝的榜單上覓得自己的姓名。

倘若能有幸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其上,無疑是家族榮耀的巔峰,足以在家族史冊上單獨留頁,彰顯無雙的榮譽。

麵對如此盛大的期盼,學子們無不熱切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在金榜題名。

在眾人殷切的目光中,一位身著南方服飾的青年才俊振臂高呼,暢懷大笑:“我就知道必能高中,果不其然!此次看來是要進宮麵聖了!”

曆朝曆代,江山穩固,而士族如潮水般輪替,今日上榜的諸多才子,多是各大望族精心栽培的後裔。

在這些家族內,一種觀念根深蒂固: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是元還是明,家族都需派遣年輕一代入朝為官,藉此掌握更大權勢,為家族贏取更多利益。

他們認為朝廷必然會對自家有所回饋,因為他們曾支援朱元璋奪取江山,若無他們的助力,或許今天的大明江山亦非朱氏所有。

在他們看來,自身的貢獻不可磨滅。

然而,他們未能料到朱元璋的強硬與冷酷。

千年歲月中,唯獨朱元璋從貧寒百姓崛起,成為一代雄主,他的治國手腕與常人迥異。

朱元璋並不在乎你的出身是否士族,隻要觸及皇權核心,他的利劍必將無情落下。

在他的理念中,天下屬於黎民百姓,而非哪一家士族,他的眼裡不容沙粒。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