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掛上‘京師皇家鑄幣廠’的四合院內,劉週年聽著朱翊釴不滿的語氣,嚇得連忙俯身,“回王爺,下官這……這個以前拿到圖紙都是按圖紙大小尺寸,部件多少,派幾人不等為一組,這部件大小其實無甚關係……”
劉週年在朱翊釴的眼神逼視下,說到最後聲音越來越小,朱翊釴也不想在責怪他,想來他們平時在內官監等處造辦物件也是拿到圖紙就按圖索驥的辦事,並不會去想要怎麼分工進行分門彆類的單獨部件生產,在進行組裝。
“你先起來吧,”朱翊釴示意劉週年起身,然後示意他站到自己身邊,指著圖紙上一個單獨的部件齒輪,問道:“你看到這個齒輪冇有?”
朱翊釴此時年紀隻有十二歲,身高才四尺多一點,劉週年站在他身邊,不得不彎下腰來看朱翊釴手指著的那個齒輪,低身下氣的說道;“下官看到了,王爺是說……”
朱翊釴示意他先不要說話,又問道;“你知道我交給你的四份圖紙中,這種齒輪有幾個,大小一樣的有幾個?”
劉週年這些天接到圖紙後,其實隻是草草的一張張圖紙看過,覺得也無甚難度,就是覺得有些稀奇而已,不知道這又是軋又是壓的用來乾嘛,便打算將圖紙交給工匠們去具體打造,他就在旁指揮監督即可,誰知朱翊釴突然來這麼一手,讓他措不及防。
但就朱翊釴這個問題,他便一時間答不上來,隻得將自己的那一份圖紙拿出,仔細的檢視起來,發現確實有許多的齒輪部件大小規格一致,其他的部件像標註著‘連桿’的也有許多規格也是一致的,這才隱約覺得朱翊釴這話的含義。
“王爺是打算將這些個部件,按大小統一獨自造辦,在一一拚裝成器嗎?”
“你能說出這句話,就證明你還能在這個總理事位上接著乾,”朱翊釴見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打算,便接著說道,“現在知道本王為什麼要這樣問你了冇。”
劉週年點頭道,“下官一時愚鈍,幸的王爺點撥,隻是以往工部或宮裡送來的圖紙,一般都冇有像王爺這些圖紙般標註仔細。”
“圖紙送來,下官都是查驗無誤,瞭解大概後交於工匠造辦,待完成再按圖查驗的,王爺此法,下官倒是第一次見,真是大開眼界!”
劉週年的這些話,朱翊釴知道他並冇有亂說,冇有經曆過流水線**的大明工匠,造把鳥銃,兩個工匠能把包括銃管,槍托,扳機等等一次性給你全造出來。
隻是這速度就有點差強人意了,這樣的造法,也就隻能稱之為手工打造了,按後世的流水線來造,銃管一個部門造,鏜床鑽孔刻膛線一個部門弄,扳機內件一個部門造,槍托一個部門造。
然後在進行合併組裝,當然,銃管作為全部的核心部件,肯定還要有一個質檢部門進行抽樣試射,組裝完成的還要進行校射調整。
一個一直造單一銃管的人,和一個把鳥銃所需部件全部製造出來的人,生產速度上就不是一個等級可比的,而且一直反覆的造銃管,就是在笨的工匠,他的速度也不會比那些機巧的工匠慢。
“劉總事,你要記住,流水線是個好東西,一樣器械,多種部件,單獨分成幾個部門打造,再行拚裝,要比你們以往的整體同時施工快,這點你要記牢,尤其是大量製造的時候,速度更是你們平時整體施工的數倍。”
“父皇以後還要你造新式鳥銃,現在的這些鑄幣器械,就全當是先給你們練手,隻是,本王以後交給你的圖紙,你要是敢外泄,你知道後果的。”
“王爺放心,下官定然約束底下工匠,圖紙入得我手,定無有第三人知曉!”
這不是朱翊釴多心,而是怕圖紙以及以後的其他圖紙被人臨摹後帶出,朱翊釴畫的這些圖紙十分的詳細,隻要是個識字的都能看懂,鑄幣是要收歸國有的,朱翊釴可不想以後大明滿大街的劣質銀幣來整一出‘劣幣驅逐良幣’的大戲。
可不要小看大明商人的模仿能力,嘉靖時期,朝廷每年的金背錢都會被商人大量收購熔鑄成劣質的摻鉛或鐵的假錢,在流向市麵,尤其以江南和廣東的商人最為的喪心病狂。
有些假錢不小心摔一下都能成兩半,這樣的錢,一分銀子可以換五六十文,而真正的金背錢,一分銀子也就能換十文左右。
“嗯,行吧,”朱翊釴不再多說,示意劉週年趕緊去安排人手按圖紙開始打造各種部件,他則在裡麵巡視了一番後,便帶上幾個隆慶委派來保護他的錦衣衛騎上馬出左安門往皇莊所在的亦莊行去。
這城外的田畝,也是屬於大興縣的管轄範圍,隻是在這皇城地界,皇帝自己就是第一大兼併達人,更何況其他的勳貴和外戚,大明開國至今已二百多年,京師外的田莊,大多已被勳貴們占光了,僅剩嘉靖時期張驄嚴打兼併,清丈田畝後重新歸還一大片給失地農民,其他的地方已經是找不到一塊屬於小農自耕的田地了。
你要是敢隨便強占其中的一塊田地,分分鐘會有一個勳貴外戚,或者皇帝本人出來教你怎麼在大明做人。
皇莊和勳貴們的田莊是不用向朝廷繳納稅賦的,所出糧食,一半要上交,還得受管事把頭的盤剝,一年到頭也就是混個溫飽,僅此而已。
朱翊釴這次前往隆慶劃撥的皇莊,目的是為了自己接下來的賺錢大計作考察的,指望隆慶內帑的那幾百萬銀子就想開鑄幣廠兌換全大明的銀子是不現實的,因此開源就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了。
而目前最賺錢的幾個項目:鹽,白糖,油,綢緞,棉布,糧食,玻璃,肥皂,茶葉,朱翊釴目前有辦法搞的也就是白糖和油以及肥皂了。
鹽這種暴利品,自然不用多說,無論是官鹽還是私鹽,價格上或許有所波動,但一石官鹽,鹽巡檢司提供給有鹽引的商人折換價格是一石一兩到一兩二錢之間。
鹽商入鹽後再分發給下層的商鋪,加上運輸損耗以及費用,嘉靖初湖廣、江西、南京一帶每鹽一斤賣銀三分四分,就可以想像此時大明的鹽價是多麼的暴利了,和平時期大米或許能吃得上,但鹽總是要小心的用的。
至於其他的像綢緞,糧食,玻璃等,都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銀子作本,而且不能立竿見影,朱翊釴現在還不想也冇那麼多的本錢去觸碰這幾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