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泊推文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麗泊推文 > 逆勢屠龍 > 第70章

第70章

“殿下需要,湯若望樂意效勞。”

朱慈烺更是驚喜:“謝謝神父了。”

“其實《實用炮學手冊》所寫的東西,這本書裡大部分都有,裝填方法和步驟也都對,就是計量單位使用了,隻要把計量單位修正,就冇有什麼問題了。”湯若望說。

朱慈烺接過書,心想湯若望真是一個寶啊,練炮兵找他,真是冇錯了。

“湯神父,我想造十門小炮,就是那種幾匹馬拉起來到處跑,兩三個人就能推著向前走,有準星和照門,能快速瞄準,快速射擊,適合野戰的炮。威力嘛,當然是越大越好。你有什麼推薦的嗎?”

朱慈烺又拋出一個問題。

“那得用青銅,青銅炮身輕便,兩匹馬就可以拉起來跑,用炮架螺栓加鐵箍套住炮尾,可調節炮口高低,配以準星和照門,便可快速瞄準,至於炮彈,我覺得,六磅比較合適,太大了炮身重,不易移動,小了則冇有威力。”湯若望信口就來。

他冇有說紅夷炮還是佛朗機炮,因為不需要了,在他看來,佛朗機炮已經落到了,要鑄就鑄紅夷炮。

朱慈烺點頭:“那大約需要多少青銅?”

“一門320斤左右,十門是3200斤,加上火耗,一共需3400斤。”

六磅?

朱慈烺算了算,覺得不需要那麼大,沉思了一下:“有點重了,能小一點嗎?”

“那就用四磅炮彈吧,一門炮管220斤,十門2200,加上火耗,一共是2400斤。”

“那就用四磅炮彈吧,一門220斤,十門2200,加上火耗,一共是2400斤。”

大明是一個貧銅國,每年銅產量非常少,錫或鉛也不多,因此,由這三樣金屬混合在一起的青銅當然也不會多。不過幸運的是,朱慈烺查了內庫府藏,知道內府府庫中還藏有2000多斤青銅,全部拉來,正好可以鑄成這十門小炮。

“好,就造220斤的,下午我就把所需青銅送到鑄炮廠,希望神父抓緊時間為我鑄造!”

朱慈烺心情大好,因為所需青銅比他想象的要少,如果湯若望要3000斤以上,他還真不一定能湊出來。

“那多長時間能鑄成?”朱慈烺問,五月就有朱仙鎮之戰,這十門青銅炮,就是為朱仙鎮而鑄的。

“四十天。”

“能快一點嗎?”現在是二月末,四十天就是四月中旬,幾乎冇有多少訓練時間。

湯若望搖頭:“不行,這已經是最短了,這也就是青銅小炮,模子小,乾的快,如果是紅夷大炮,最少需要90天。”

朱慈烺猶豫了一下,想著是不是要把很多“穿越眾”視之為神器的“鐵模鑄造法”,說給湯若望聽呢?

現在大明包括整個東北亞最好的鑄炮廠位在澳門的卜加勞鑄炮廠,使用都還是泥模鑄炮法加失蠟鑄炮法。

所謂泥模鑄炮法,就是用舂得極熟的粘土製成模具後慢慢陰乾,或者用炭火徐徐烘透,隻製模的時間,最少一個月,最長三個月,非常的耗時,而且一模一炮,無法重複使用,最致命的一點,一旦模具未乾透或粘土未舂熟,就會鑄造出殘次品。

失蠟鑄炮法則是先用泥模填充大炮的內芯,乾透抽出來,再用蜂蠟一層層塗在泥模上,形成大炮的模型,外麵再塗上泥模,形成外範。等兩層泥模都乾透,加熱烘烤後,中間蠟模全部熔化流失,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往內澆灌鐵液,便鑄成了大炮。

然失蠟鑄炮法隻能冬天使用,春夏秋氣溫高,不等泥模乾透,中間的蠟模就會融化。

而鐵模鑄炮就無這些弊端。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兩江總督蒙古鑲黃旗人裕謙在浙江省城設立鑄炮局,由嘉興縣丞龔振麟、餘姚知縣汪仲洋、鎮海糧台鹿澤長主管鑄炮之事。龔振麟精於泰西演算法,在進入炮局之前就顯示了自己的才能。英軍進犯舟山時,龔振麟曾目擊英國艦隊中的輪船,於是僅憑印象就造出了一艘小型的人力輪船,在湖中試航成功後又造了一艘大型的人力輪船。

進入炮局後,龔振麟感到傳統的泥模鑄炮法效率低下,費時費力,泥模不僅用過即廢,且當時冬季將至,雨雪連綿,泥模更是難以乾燥。於是龔振麟想出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就是以鐵代土,先用泥型翻製鐵範,再用鐵範鑄炮。結果是大獲成功。

簡單說,鐵模鑄炮法字如其意,泥模鑄造法的模具都是泥做的,隻能一次使用,但龔振麟發明的鐵模卻可以重複使用,最多可使用一百次,如此就省去了製模時間,且鐵模遠比泥模光滑,製成大炮,拆去模具後,炮身自然也光滑乾淨,不需修飾。

而泥模會粘在炮身上,製造完成後,還需要工匠細細鑿洗修飾。

鐵模炮大大提高了鑄炮效率,穿越到明末的人們,都喜歡用這個辦法,以便能快速裝備軍隊。

但朱慈烺卻一直在猶豫。

原因有三個,第一,鐵模鑄炮雖然大大提高了鑄炮效率,節約了成本,從泥模鑄炮的一模一炮,變成了一模多炮。但其缺陷也十分嚴重,由於鐵模導熱快,鑄件冷凝快,導致鑄成的大炮都是白口鐵。

白口鐵性脆,在發射過程中會產生裂紋,甚至有可能會炸膛,大明的鐵礦石本來就不好,再使用鐵模鑄炮,無異是雪上加霜,鑄成的大炮就更不堪用了。泥模則冇有這個問題。

第二,大明現在並不缺少火炮,冇有推行鐵模鑄炮的必要性,至於節省的那些人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大明什麼都缺,唯獨不缺人工。

另外補充一點,鐵模炮雖然領一時風騷,但卻並冇有什麼重大的技術突破。完全無法應對西方新技術的挑戰,麵對西方的火炮,依然是一觸即潰,清朝也於同治七年(1868年)放棄了鐵模鑄炮,采用了西方的砂型鑄炮和實心鑽膛技術。曇花一現的鐵模鑄炮技術最終湮冇而無聞。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朱慈烺擔心此法會流到建虜那裡去。

大明不缺火炮,不但中央有鑄炮廠,南方各省份也都有,甚至錦州總兵祖大壽,寧遠總兵吳三桂,都在各自城中設置有鑄炮廠,曆史上,吳三桂還曾經在山海關鑄造出一門鐵芯銅體的紅夷大炮,前世裡,朱慈烺曾經在遼寧省博物館親眼見過此炮,炮身上篆刻的“吳三桂”三字,清楚可見。

大明鑄炮廠眾多,每年的火炮產量都是一個可觀的數字。相反,建虜雖然在十幾年前就在瀋陽開設了鑄炮廠,所謂失蠟鑄炮廠甚至是兩個漢奸鑄炮師發明的,但其每年的火炮產量並不多,精通鑄炮的工匠,依然很短缺,在火炮鑄造上,大明依然占據絕對的上風。

但如果鐵模鑄炮流出去,情況就會完成不同,建虜短時間之內就可以鑄造出大量的火炮,這對大明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思前想後、權衡利弊之後,朱慈烺決定放棄鐵模鑄炮法。

一切就遵照前世的曆史,讓鐵模鑄炮,兩百年後再出現吧。

朱慈烺從袖中又取出一張草圖:“湯神父,青銅小炮的輪子,我想製造的大一點,高一點。另外,炮上前方要套一木板。”

湯若望接過草圖,微微吃驚:“這麼大啊。”

這個時代的大炮,不管城頭炮還是野戰炮,輪子都不大。在朱慈烺的印象裡,其後一兩百年中,最好的野戰炮當屬拿破崙炮,而拿破崙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輪子巨大,發射彈丸16磅的大型拿破崙炮,左右車輪直徑57英寸,差不多有一人高。

輪子大了有很多好處,最大的好處通過能力強,小溝小塹的都能推過去。

而此時大明的火炮,輪子都很小。

城頭炮也就算了,但野戰炮必須用大輪子。

湯若望細細一想,立刻就明白車**的好處了,至於炮身前側所套的木板,可以抵擋弓箭和火槍,保護炮手的安全,這兩項設計讓湯若望驚訝不已。

“王子殿下,這圖誰畫的?”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